多年之后,联合国终于在今年再次举行中文笔译考试。我有幸在 2015 年进京赶考,参与了最后一次线下(甚至有些反人类的)八小时联考。因为各种原因,联合国在我的生命中出现过,但现在又越离越远。
本篇文章写在考试几年后的一个冬天。从之前的博客中整理出来,以作记录。
我最近习惯在入睡前打开广播,听会儿或有或无的闲扯。那天的主持人在介绍老狼,随后播放了《北京的冬天》。前奏第一小节刚想起,我就冷不防地打了个寒战。真的是好久没听到这首歌了。这首歌对应的,是那个2015年的冬天。
作为一个学翻译的学生,联合国是自己一辈子的梦想(即使到现在也是),虽然很遥远。于是看到 2015 年中文逐字记录员招考公告的时候,想也没想便在开放的第一周就报了名。之后凭着翻译专业的背景和联合国志愿者的经历进入了第一轮初试。
初试是在线进行的。三篇文章比我想像中的难了许多。虽然表面上没有禁止使用互联网和字典,但是时间上显然不允许你这么做。正当我做完第三篇准备再去前两篇查漏补缺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系统不能退回了。我赶紧致信考试团队,并表明考前须知里面没有提到这个特性。当时,我做好了这次考试就此报废的准备。
然而,组织团队也很友善,很快回复了我邮件,解释了系统操作事项后重新给了我一次机会(可能我也不是唯一一个吧)。于是,我用足了 90 分钟完成了第二次考试。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从容了不少。
过了一个月后,早上醒来,收到了考试组的邮件:第一轮初试通过,在十一月要前往北京参加第二轮笔试。这封邮件足足让我兴奋了半天。于是我赶紧请假,在网上订了考场附近的酒店,买了高铁票。
毕竟好久没做翻译了,在接下来的几星期里面,我把最近几年秘书长的发言的各个版本都整理出来,逐字逐句的研究。联合国考试信息网站上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
Prepare as if you were competing against the best translators you have ever known, and as if this were your last chance in life!
考试安排在了十一月的一个周一的下午,于是我周日就搭乘高铁「进京赶考」。没想到,2015 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都来得早了一些。列车进入苏北境内就停了下来。列车周围白雪皑皑,广播通知:前方铁轨已经被雪覆盖,需要铲雪。列车开开停停,直到晚上八点才到了北京城。
第二天早上我很早就醒了,拉开窗帘,晴空万里,积雪反射的阳光让整座城市变得格外明亮。从南方来的孩子并没有对这种路面情况做好充足准备,吃完早饭出去散步的我好几次在人行道上失去重心,好在并没有跌倒。
找了一家星巴克,喝了一杯热巧克力暖了暖身子,在十一点找了家熟悉的店吃了一碗捞面,就前往了考场。
考场是一个国有企业的培训学校。门口拉了红色条幅,毕竟也是一场联合国级别的国际考试了。检查完证件,拿到了一张盖著北京市人事局红章的准考证,和这场考试国际化的题材有些格格不入。可能因为报名太早了,我被安排坐在了第一排。整个教室有点像以前学校的多功能厅,近百张桌子依次排好。
下午一点多,考试开始了。主考官是联合国纽约人事处的一位日本主管。考试发了一本题目册,以及许多册答案本。写完准考证号之后,就可以正式答题了。第一场是英译中考试,考的是我比较不擅长的法律部分。一个多小时考完,整个脑子已经混混涨涨了,加上室内的暖气,让人很想瞌睡。
第二场是中译英,第三场是专业内容的英译中,我自然选择了经济方面。考完三场,主要内容已经结束了。第四场是小语种翻译,也是我的强项了。到了这一场,很多考生已经放弃了。我打开考卷,欣喜的发现四种语言的内容其实是一样的,因此可以结合西班牙语和法语完成整个译本。
考试全部结束,已经九点多了。旷日持久的八小时大考终于告一段落了。走出考场,一阵干冷的、属于北方的寒风吹来,让我整个人都清醒了不少。很奇怪,尽管高能量输出了八个小时,但一点也不觉得饿。在飘雪的冷风中反而觉得特别兴奋。
走回宾馆的路上,路边的小酒馆传来了北京的冬天,分外应景:
北京的冬天 飘着白雪
这纷飞的季节 让我无法拒绝
想你的冬天 飘着白雪
丢失的从前 让我无法拒绝
当然,后来的故事你可能也猜到了,几个月后,我自然没有进入下一轮。但之后一年,我接到了两个联合国的翻译任务,收到了联合国寄来的短期合同,也在联合国出版物上署了名。后续的几年,也有机会翻译了建议草案、官方文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有了交叉点。
但两条直线,有了交叉点之后,就越走越远了。这几年,都希望有机会再接近一点,却始终没有成功。随著现在工作内容和翻译越来越没有关系,我和我的这个梦也越来越远了。但它一直在心里。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深夜听到这首歌,我就想到了那一年的北京。 我以为会是一个起点,没想到,已经是终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