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皆楚门

我坚持的 都值得坚持吗

我所相信的 就是真的吗

最近在创投圈,最火的莫过于『去泡沫化』和『神话的破灭』。除了每天都有可能『被破产』的小黄车之外,最近最大的瓜莫过于 马X窝的数字 了。

暂且不论这个是不是数据造假,那篇分析翔实的报告只是充当了《皇帝的新衣》中的小孩,说出了业界心知肚明的『潜规则』罢了。看到了这个报告之后,之前的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其实也就可以解释了。

曾经也在马蜂窝上心血来潮写过一篇游记,当然最后的阅读比不上大V,但是帖子下面的回复却让我感觉有些奇怪: 和文章内容完全没有关系啊

当年年少无知的我还真的回复了这两条留言(毕竟是自己最早的两个读者啊),结果当然是石沉大海,截至发稿时这位有问题的同学还没问问题,而拖延症的同学也没有写出一篇游记。现在看来,莫非就是传说中的机器人了?

看到这篇报告的时候,我其实内心想问的是: 这种招数居然在 8012 年还在用?

六年多前,我还在张江的某个互联网公司当码农,那个暑假的任务是从头建起一个出国考试的信息网站并带动所属论坛的人气。领导表示,你去网上搜刮一些大家对于这方面关心的问题和回答,然后搬过来吧。

当年更年幼更无知的我无辜地望着隔壁的产品经理:「我要一个个复制粘贴么,那看上去不是我一个人灌水了么?」

产品经理大手一挥:「没事,你找到就好,把链接放在 Excel 里给我,我们有手段把它搬过来。」

现在想来,在这方面我可以当马X窝的老师了。

搬运完之后,我又依样画葫芦搬运了其他网站的各种考试资料,然后分成N个帖子发在了论坛里,并且设置了回复可见。为了获得资源,大家就得回复帖子,论坛的日活也就上去了。第二天,这些帖子果然活力很旺盛,尽管内容不出所料都是「谢谢」、「顶上去」之类没有营养的水贴,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些账号里不乏「旧航道」、「旧西方」等机构的水军。不禁一声苦笑:大家都一样,天下文章一大抄。

虽然数字上去了,但是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这些并不是有效的参与,也不是可持续发展。然而,我隔壁的产品经理可以笃悠悠地拿着这些流量数据完成这个月的流量分析,公司也可以拿着这些数据在投资人那里拿到更高的融资额和估值,僵尸粉和水军也能让用户有一种成为了水军的错觉……正因为这符合了每个人的 KPI,大家才会不择手段地把数字的泡泡越吹越大。

为什么不按照参与的质量来评价呢? 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质量如何量化?像论文评审一样打分?但是这样的打分又怎么样转换为 KPI,转换为估值呢?

只要是量化的,就总能找到漏洞去操控的。近几年,造假最后被曝光的事件仿佛越来越多。是人们变坏了吗?这也并不一定。这种操控或许自古就有,但近几年人们获得数据的方式越来越多样,运用大数据分析也更加准确。在这一情况下,毫无疑问, 数据作假比过去更难了。

尽管大数据帮助我们识破了一个个骗局,但是其「副作用」也让我感到害怕: 我们越来越不敢相信周围的一切了。 我们一直被教育说,要带着批判的眼光看世界。也被教育说,要摆事实讲道理。但批判着,批判着,就变成带着怀疑的眼光看世界了。

仿佛我们都是楚门,而身边的一切都有可能是被「操控」的。当事实都不再让人无法完全相信,我们又如何讲道理呢?

你怕么?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