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从翻译专业本科毕业也已近十年,距离第一次担任口译员也已超过十五年,但一直未能在正式场合做过同传。公司上周的 Webinar 让我终于完成了这一人生夙愿,做了二十分钟的同传。
毕竟已经近十年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所以这次在会议中没有出现大段的空白已经让我可以为自己的表现打上一个 60 分。当然,这也有它自己的道理:这次的话题是自己非常熟知的内容。在浸润在相关议题(中英文,以及上海话)近十年的前提下,话题相关的专业词汇和背景让我能够很快地跟上发言人的思路和节奏。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可以准确预言发言人接下来的内容。毕竟,平时我也在客户面前担当这些话题的主讲,主要的内容我已经独立操练了数十遍。之前一直听说联合国的奇闻逸事,有经验的译员甚至可以一边织毛衣一边做同传。现在想来也并非不可能,毕竟自己早已感受到联合国文件和发言「复读机」的本质。
另一个认识是开局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好头能给后面的工作产生极大的正向心理暗示;同传格外如此。一旦前三句话没能迅速进入状态,除非放弃这一小段信息从头开始,不然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这一次因为我要负责现场导播、主持和同传,在第一个发言人开始说话时,我仍在两个系统中手忙脚乱,影响了开头的发挥。
次日一觉醒来,OpenAI 的新产品发布,又一次刷新了人类的认知。其中一个用例就是「实时」翻译。一时间,「同传要被取代了」的论调又一次出现在网络上。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者的确是相似的。大语言模型通过大量的训练,从统计学的角度去预测接下来最有可能出现哪些词。同传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