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道顿道南(Stoughton Drive South)并不是莱村的主干道。在伦敦路中后段的一个十字路口,右转是拉德克里夫路,左转再右转就是斯道顿道南了。
整条道路一气呵成,有诸多高速弯角组成,很少有十字路口,宛如一条赛车赛道。整条道路的前半段是居民区,典型的英式独栋建筑,想必家底应该相当殷实。平日相当安静,在我居住的一年中,鲜见人员出入。道路两边绿树成荫,巨大的树冠在夏天互相交结,这条路宛若丛林中的一条小路,在短暂且不算炎热的夏天为路过的行人带来一丝清凉。到了秋天,曾经遮阳的树冠纷纷落下,铺在人行道上,漫步走过,细细簌簌的颇有意境。英国的冬天是漫长的,从十一月底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下大雪时,两边的楼房银装素裹,仿佛童话中姜饼屋村庄,神秘而恬静。突降冰雹时,楼房的屋檐为过路人提供了小小的避难所,在大自然的冷酷中让人体会到一些属于这条路的温度。
越过格里博路(Glebe Road)后,整条道路进入了整座城市最具活力的区域——莱斯特大学学生宿舍区。这里是大多数大一新生的居住区。大一新生居住在这里三个宿舍区内,在这里度过了疯狂而又繁忙的新生生活后,往往会选择离开这个“新手村”,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合租城区内的小屋或公寓。在地球仪路和斯道顿道南的交叉口,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任务,这就是丽山堂(Beaumont Hall)中的男生宿舍——岩石地豪宅(Rocklands House)。
岩石地豪宅建成于一百余年前,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风风雨雨,原本是一幢私人住宅。可能当初的建造者从来不曾想到,这幢红砖房会在百余年后的二十一世纪,成为大一新生宣泄青春的场所。整幢别墅在内部整修后,隔成了 22 间大小不一的宿舍房间。每一层各设公共厨房两间,浴室一个。
如果说这幢小楼是个小社区,那一楼的大厅一定是社区的中心。在这里,宿管召开过居民大会,告诫少数叛逆青年不要在房子里吸大麻。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事主是哪位,大家都达成了默契,死不承认。周末,这里又变成了娱乐中心,本地学生从家里搬来了一个电视机,大家围坐在一起,喝酒看球,熬夜看超级碗。学期结束了,作为整个宿舍区最宽敞的别墅,不甘寂寞的英国男孩儿们将整座别墅打造成了斯道顿道上最疯狂的夜店,原本只有 22 人的住宅涌入了近百名学生。音响、低音炮、迪厅音乐、各种酒精饮料应有尽有。可惜年轻而嗜酒的英国人在酒后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仅有的两次「豪宅派对」中,一次因为醉汉砸响防火警报,让大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地呆立了半小时;另一次因为酒后种族主义言论差点闹出命案。但年轻的英国人怎能会因为这样的小事故而放弃饮酒与派对呢?事态稍许平复后,深夜的豪宅又恢复了歌舞升平。第二日清晨,隔着走廊和墙壁,能够听到不同方位各个房间传来此起彼伏的微妙“合唱声”。醒来,大厅一片狼藉,宿醉的人们「横尸遍野」,但显然,他们乐在其中。
在这里,不止有疯狂,也有温暖。冬季学期的最后一天是一个寒冷冬日的周五,但是一楼的厨房里却是热火朝天。玩世不恭的大一新生们在这里筹备着一场配得上这幢豪宅身份的”圣诞大餐”。大厅里,长条桌子已经摆好。一套套餐具和圣诞主题的纸巾整齐排列。得知要筹备圣诞大餐这事,每周来进行打扫的清洁工姐姐还特地给大家留了圣诞贺卡,颇为暖心。开饭了,火鸡、土豆泥、圣诞布丁……一道道英国传统圣诞餐点摆满了桌子,仿佛穿越到了一百年前这幢房子刚落成的时候,在那一年的圣诞节,这个大厅一定和现在一样热闹。
热闹与疯狂过后,岩石地豪宅在假期是冷清的,甚至是冷清得有些可怕的。圣诞节假期,整幢楼 20 名英国学生都回家过节了,只剩下我和 8 室的另一名中国留学生 B 先生。而整个丽山堂,所剩的也不过只有四五名中国学生。入夜后,一切死寂,整个斯道顿道方圆一公里宛如一座空城。我们几个“幸存者”在旧年夜的最后一个小时,汇聚到了整个丽山堂唯一开放的公共设施——宿管办公室,和宿管一起看着伦敦泰晤士河畔的烟火直播,迎来了新一年。那一刻,多少是有些落寞的。
岩石地豪宅总能给人带来丰富的回忆。不只是因为这个大厅,这幢楼,更是因为住在这里面丰富的人。
1 号房的 K 先生是我入住后第一个认识的英国人,活泼而欢乐;而他的室友,身材高挑但阴柔,时刻都系着一条灰色的围巾,与我们交流不多,没过多久就搬走了,据说是和自己的「另一半」合租。
5 号房是个双人间,A 先生来自英国北部,好玩的口音是我和B先生模仿的对象(I want to punch her fa~~~ce)。他玩世不恭,嗜酒,书架上摆满了空酒瓶,就好像他自己的战利品。他总是喜欢来劝说我们跟他加入半夜酒吧马拉松的行列之中(当然,劝说没有成功过)。
同住的另一位则是十足的学霸,但这位地地道道的英国人,却是一位三国杀好手,与我讨论起万箭齐发与曹操(音:拷烤)时眉飞色舞。
6 号房的 D 先生是一楼著名的高富帅。他的房间最大,是我们豪宅面朝地球仪路的瞭望所。谁要是从后门溜进来,准被他第一个发现。因为他家离这儿并不远,所以前文提到的音响和电视机都是他搬来的。
7 号房的 AN 先生是我们这幢楼的精神领袖。虽然他吸大麻(对,就是这位),在夜晚制造过很多的噪音(对,也是他,对象经常发生变化),被种族言语激怒过,差点闹出任命(对,还是他),但是他为人仗义,虽然言语不多,但是一个人包办了整个圣诞大餐的主厨工作(对,真的是他)。由于之前在伦敦的餐馆里打工过几年,因此他的年纪比英国大一的新生都要大好多,这也为他带来了成熟的个性,震住了那些初出茅庐的小男生们。
9 号房的 H 先生是整幢楼最绅士的「暖男」。记得新年的时候,还给我们每个人写了新年贺卡,生日的时候还特地用谷歌翻译查了中文,歪歪扭扭地给我写了个中文版,甚是感动。不过最近看他的照片苍老了不少,秃发得厉害,早已没有了当年金发帅哥的模样,甚是遗憾。
10 号房的 J 先生是一楼最欢乐的小男生。每年,他从九月份开始就在各种场合表达出对于圣诞节的期待。甚至从 11 月份起,连体睡衣都是麋鹿造型的。每天混酒吧,常常早上五点回来,九点再去上课。上课质量可想而知,最后换了学校,现在在一个冷藏库车间开叉车。
当然,一楼、二楼还有不少各有特点的有志青年们,他们或是粗犷,或是文艺,或是多面,或是喧闹。但正是这种多元的组成,让这幢沉闷的建筑充满了活力。 从外表看,除了新的 John Fosters 学生宿舍区建筑风格和传统英式建筑有些格格不入,整条街是静谧的,是统一的。但这当中的每幢房子,或许都和岩石地豪宅一样,有着丰富的故事。
每到八月份,一批批 A 先生、D 先生离开了这条不知名的小路,踏上了人生的新征程;而一个月后,又会有一批新的 A 先生、D 先生来到这里。
2019 年重回莱村的时候,我重新沿着这条熟悉的路回到了岩石地豪宅的门口。相较于之前的默默无闻,现在的豪宅安装了名牌和门禁,透过窗户发现食堂和厨房也进行了重新翻修。年轻的学生们正在里面准备着自己的午饭。
他们或许不知道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但是这条路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无处安放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