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技术活,也是童子功

说来惭愧,作为翻译学院的毕业生,我毕业十年间只做过两场会议的口译;但有趣的事,这两场会的等级都还不低:一场是十年前给联合国,一场是十年后给宇宙行。

上周亚太区两位专家来到上海给企业做讲座,考虑到语言问题,临阵安排了我作为组织者用中文把讲座内容进行翻译总结。尽管已经十年没有做过正经的口译,但来到现场拿出黄色的速记本,久违的感觉又回来了。

活动结束之后复盘,如果光从口译的技术水平来说,现在的我肯定不如十年前刚毕业的自己;但从翻译效果上来说,我甚至感觉这次的效果会优于十年前的「出道会议」。这也引发了我对于口译和语言的思考。

交替口译更注重的是如何准确无误地传达信息。因此,在学校操练的时候,我们更多地关注笔记和输出。笔记从本质而言,是一种肌肉记忆。虽然市场上的口译书都会教你如何做笔记,学校的课程中也会有系统性的介绍,但在实战过程中,每个译员都会在训练和工作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笔记体系和符号体系。即使是同一个译员,同一个符号或者缩写在不同会议上表达的意思也有可能不一样。虽然因为久疏战阵,这次在一开始需要反应一下用什么符号,但因为会议足够长,基本在下半场会议的时候已经找回了一些肌肉记忆,也自己演化了一套这场会议中使用的符号。

语言方面,由于每天都在用中英文做pitch和解释,输出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和十年前相比,这次对于议题和背景的理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十年前的那场会议中,自己的表现更像一个「好学生」:技术上没有破绽,但是只是机械地将发言人的英文转化为中文(就像联合国的文件翻译一样,常常牺牲通顺性保证准确性)。

而这次,因为自己就是销售团队的一员,部分的内容做了一定的「意译」:我更了解听众最希望了解什么、最能接受什么。可能专家是从一个技术的角度进行阐述,那我在翻译输出的时候会根据现场的场景和听众的反应做一定的更改,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十年前的我断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作为一个大四学生,既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也没有社会阅历的积累。

于是这又回归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优秀的翻译应该是懂业内知识的翻译,还是懂翻译的业内从业者?

在学校中联系翻译的时候,老师经常提到,一个翻译应该是「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and 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我曾经坚定地认为,翻译仍然是需要专业的人士去做,如果能够懂得业内知识,当然是锦上添花。但这经历了这两次翻译,我觉得一切也不尽然,取决于在这个会议中「翻译技能」还是「专业技能」更为重要。

对于联合国等政府高层的「严肃翻译」而言,经过了正规翻译培训的专业翻译显然是更好的选择。这类会议强度高、专业要求性高,对于准确性、完整性的要求近乎苛刻,即使是专业院校的学生也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才能胜任。虽然也有专业性,但显然「半路出家」的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是很难做到的。

但对于一般的商业场景或者会议(尤其是交替传译),我认为经过一定翻译训练的专业从业者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这一点对于经济金融可能还不是这么明显,但对于法律、医疗、能源等非常专业的领域,那就是隔行如隔山了。(因此,也有专业的「法律翻译」这类学科)由业内人士来担任译员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专业方面的正确性(包括词汇、内容等);更重要的是,业内人士可以更加理解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输出的时候可以更为自然。

虽然说得容易,但是要找到这样的「业内人士」也并非易事。大家常说,语言是一个童子功。如果没有小时候的「肌肉记忆」,十年没有正经训练的自己可能也无法胜任这两个小时的专业交传。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